可能受到一些早期的調查研究書籍影響,我一直以為半島東海岸還保留許多傳統建築,理由是東海岸的經濟開發不及西海岸,受到現代化的衝擊應該比較小。今年5月中旬,第一次開車從新山沿海岸線北上,一直到哥打峇魯為止,一路上都在注意觀察傳統聚落或建築,結果讓人相當沮喪。大部分的傳統馬來甘榜都已有了相當大的改變,從亞答葉浮腳樓改變成落地水泥洋房,接生活習慣也相應的變得更加都市化了。
結束考察,回到大城市裡,在一次聚會時跟朋友聊起這件事。有人說,改變有什麼不好?水泥洋房再怎麼看,都比亞答屋舒適及安全,我們不能老是期待別人保留原始的生活,只為展示給我們這一群現代人觀看。這句話真實的說出了古蹟保存裡最關鍵的概念性問題。
為何富豪這麼容易累積巨大財富?為何打工仔挨到半死還是得省省用?原來有“神奇公式”……
老實說,身為一名從事文化保存工作的人,我也不能認同保存某部分人的生活,最終只為了對外展示或吸引游客。這將造成社會階層結構問題,有錢人消費窮人的文化,窮人一輩子只能住在老房子裡,因為古蹟保存,所以他們喪失了改變的權力。如果真是那樣,那保存古蹟也實在沒什麼意思了。
東海岸失落的傳統建築,恰好可以用來探討真正古蹟保存的意義。正確說來,保存的目的是在討論如何將一個流傳多年、跨越不同世代的文化與價值觀鞏固,甚至進一步深化、演進而不致於消失或被取代。一個真正了解保存文化重要性的人,不會以經濟利益價值來衡量文化,而是以文化本身是否有足夠的深度,以便讓我們更加專注於保護它,避免它變質。半島許多地方原本流傳豐厚悠久的歷史文化,如果政府能夠重視文化保存,相信我們對於室里佛逝(Srivijaya)以及狼牙修(Langkasuka)的認識就不會像今天那樣空洞。這些在這塊土地上出現過的輝煌歷史文明,最終無法像西方文明那樣累積起來,最主要的原因,就是生活在這片土地的人從來沒有意識過本身文化的重要性,以致於消失得幾乎找不到蹤跡。
許多本土建築歷史學者都認為,傳統馬來建築與甘榜正快速消失中。這些辛苦累積了多年的建築文化、智慧、知識與傳統價值觀,最終被西方文明取代。當一個文化即將消失,是為了生活的更舒適,只能說可惜這文明即將沒落而無法成為強勢文明。
10月底再重遊東海岸,行前聽同事說登州士兆縣有一個古蹟保存的案子,聯繫後便前往拜訪。這是位於本那麗(Penarik)小漁村的一個傳統馬來建築重建計劃,該漁村座落在一塊狹長的海灘沖積平原,兩邊都是海水阻隔,形成了世外桃園的景象。